“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国祚仅有38年的隋朝,为什么这么富?

“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国祚仅有38年的隋朝,为什么这么富?

考古发掘的隋朝粮仓

此外,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瓦岗军击破洛口仓,开仓任人民携取积粟,老弱来者,几天几夜仍不绝于路,也从侧面印证了隋朝仓储粮之多。

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分别从正面侧面看出隋朝国库粮、帛储仓之多,国库称得上十分充盈。

综合人口、耕地面积、国库三方面表现可见隋朝的富名副其实

我们都知道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国祚仅有短短的38年。隋朝这么短暂又这么富有,给人的感觉仿佛突然“暴富”,那么寿命这么短暂的隋朝又为何会这么富裕?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要要从隋朝的经济制度说起。

隋朝的经济制度实行的是均田制,说起均田制我们先说说均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均田制的前身是“计口授田”,北魏道武帝把都城迁到平城以后,百姓由迁移的生活方式变为了定居。为了适应变化,北魏政府实行“计口授田”,简单讲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民户耕种,但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民户生产出来的粮食按一定比例上交给国家。

战乱的十六国时期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遭受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乱,大量土地荒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以前中原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变为无人区和草场,大批农民沦为无业游民。《魏书》记载:今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而地方豪强和贵族则不停地兼并土地,荫占依附人口,跟国家抢劳动力。

北魏统一北方后,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了“计口授田”的加强升级版——均田制。而此后北周,北齐也延续了北魏的均田制。而后来的隋也沿袭了这一制度。

通过均田制产生的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均田制的两个核心要素:土地和人口,确切的说是无主土地和入户籍的人口。

国家的收入多少是一个国家富有的直接指标,在古代封建国家的收入主要靠赋税。

隋朝的赋税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租:通俗的意义上就是向国家缴纳的粮食。调:就是指缴纳的帛绢或者麻布。国家要想收入多,就需要民户纳的租调多。要想租调多怎么办?显而易见,结合上面说的均田制,只要耕种的土地多,粮食、桑麻产量就多。入户籍的人口多,纳税就多。

简而言之就是隋朝要想富就要耕种的地多,交税的人多。

这样就清晰了起来,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隋朝,

开始抓两个核心问题:分配无主土地让百姓耕种和让更多的人口入户籍纳税

。隋朝把经过战乱,重新洗牌的全国的无主土地分配给民户让民户耕种和开垦,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农作物产量。

耕种土地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如何增加户籍人口呢?

在增加户籍人口方面隋朝下了一番工夫,总结一下主要用了推和拉两个办法。

推是指国家主动推行,按道理说国家给你土地种,你把收成一部分上交国家,你有吃的国家有税收,民户应该很乐意,但事实并不全是这样。隋建立初期"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隋书·食货志》)因此隋文帝下令整理户口,实行“输籍定样”,开展“大索貌阅”。

什么是“大索貌阅”?这个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人口普查,“貌”是相貌,“阅”是当面看清。“大索貌阅”就是把全国各地能住人的地方,都逐个清查,把他们的相貌特征记录在户籍上,防止百姓逃匿和隐瞒户籍,“貌阅”的发明相当于用文字记录的照相。

漫画“大索貌阅”

“输籍定样”就是让百姓五百家或三百家为一团,根据不同的档次交纳相对应的税,并写成定簿,避免了地方官任意加税。“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 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书·食货志》)。

拉的方法就是吸引,轻徭薄赋,通过减免赋税的方式,提高百姓生产积极性,让更多隐瞒户籍的人入户籍,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这样做的成果就是在短短的28年,隋朝编入户籍的纳税户数就由359万户暴涨到890万户,翻了两倍还要多。再结合开篇提到的耕地数量的快速增长,隋朝的富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说隋朝制订的有利的制度和政策是隋富的主要原因。

隋富的第二个原因是继承前代南北朝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说:“人们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中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下一代经济的繁荣与否与上一代经济的好坏有着密切联系,隋朝的富也是继承南北朝发展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绝对分裂,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绝对分裂是因为北朝、南朝先后都有数个朝代的更替。相对稳定是因为在这个分裂的时代战事较少尤其是北魏建立后,北朝社会稳定更显得明显。

齐民要术

北朝中期以后,北方的经济开始恢复和繁荣起来。均田制在北朝的实施,对农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再加上北朝历代政府对农业重视,北朝农业开始繁荣。在中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齐民要术》一书的问世,也能充分说明北朝农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北魏永兴中,“人皆力勤,岁数丰穰,畜牧滋息。”(《魏书》)。文帝大统时,“自是公私丰赡,虽有水旱不为害。”(《文献通考》)。

隋统一之前的南朝经济也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晋开始,大量农民流徙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种技术,史载“新开塍亩,进垦蒿莱”,就是说明了当时南方的开发。南朝政权更迭,除了侯景之乱外,都相对温和,没经过很大规模战乱,再加上土地肥沃,气候环境优越,辛勤的南朝劳动人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开发,到陈朝灭亡时,江南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点也可以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江南往中原运输大量的物资得到证明。已经发展起来的南方经济在隋灭掉陈后,对隋朝繁荣与富强起到了推动和补充的作用。

南朝百姓耕作蜡像

所以说南北朝的发展给隋朝的富裕打下了很不错的基础,表面看隋朝用短短几十年变得那么富有,其实也是积蓄了南北朝170年发展的爆发。

总结:

隋朝的富是内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隋朝制订的有利制度和政策是主要原因,外因是继承了南北朝发展的结果是隋富的必要条件。内外条件共同作用给隋朝这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打上了一个富的标签。虽然富庶的隋朝短暂,但他也为后面的盛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