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梯田及分类

微专题:梯田及分类

我国耕地面积超过四分之一是梯田。

作用:梯田能够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水分,保水、保肥效果显著,同改进农业耕地作技术结合,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因此,梯田在促进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条件:我国规定25°以下的坡耕地一般可修成梯田,种植农作物。25°以上的则应退耕植树种草。

分类: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劳动力数量、土地利用方式与耕作习惯等各不相同,修筑的梯田形式也各异。梯田主要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和隔坡梯田四种。

水平梯田:即田面水平、田埂平整的梯田,采用半挖半填方式修成。因为水平梯田的田面比较平整,蓄水、保土能力较大,因此能够控制水土流失,便于灌溉和精耕细作,适合种植水稻、大田作物、果树等。但水平梯田修筑时需要的填挖方量大,造价高,并且下层生土被翻到表层后,耕地的质量会下降,因此比较适合在土层深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修建。

坡式梯田:也叫过渡梯田,是田面纵向、有一定坡度的梯田,一般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后沿等高线方向修筑。但在不断翻耕和水流的冲淤下,上部田面的土体会不断下移,导致原来的田面坡度逐渐变缓,通过田坎加高,最终会变成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只能种植旱作作物或果树,而且必须采用等高耕作法进行耕种。这种梯田的工程量小,但蓄水保土能力相比水平梯田较差,适合在土层较薄、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修筑。

反坡梯田:即田面与山坡方向相反的梯田,一般外高内低,向内侧微微倾斜,坡度很小。这种梯田具有较强的蓄水、保水和保肥能力,但需要的劳动力多,适合栽植旱作作物与果树。

隔坡梯田:即上下相邻两个水平梯田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山坡地,这个坡地可以作为下一级水平梯田的集水区。可以在水平梯田上种作物,坡地上种草,能防蚀、集水、割草沤肥、饲养牲畜等。

试题链接

例1、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我国梯田主要有水作梯田、石山梯田、黄土梯田三种。下图示意我国四处著名的梯田,读图完成下面试题。

(1)水作梯田位于图中( )

A.I和Ⅱ B.II和Ⅲ C.Ⅲ和IV D.I和IV

(2)与II地梯田相比,Ⅲ地梯田( )

A.单产高 B.工程大 C.土层厚 D.田埂窄

(3)近年来,我国石堰梯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是因为( )

A.扶贫搬迁 B.生态退耕

C.产业调整 D.外出务工

【解析】

(1)水作梯田主要位于我国南方降水较多地区,结合图例应指图中Ⅰ哈尼梯田和Ⅱ龙脊梯田。石山梯田应位于山区,降水较少地区,对应图中太行山区的Ⅳ石堰梯田。黄土梯田应位于黄土高原,对应图中Ⅲ土坡梯田。故选:A。

(2)Ⅱ地的龙脊梯田地处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坡度陡,修筑梯田工程量大,田埂窄;南方水热条件好,精耕细作,单产高。Ⅲ地土坡梯田位于黄土高原上,与云贵高原相比,修筑梯田工程量较小,田埂宽,土层厚,但主要以旱地为主,单产较低。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扶贫搬迁、产业调整、外出务工会导致当地农业人口减少,但不会导致石堰梯田减少,最多导致梯田撂荒,ACD错误。从图中可知,石堰梯田位于我国太行山区,地形崎岖,土层浅,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为了保持水土,退耕还林,导致梯田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石堰梯田逐年减少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水土保持,生态退耕,B正确。故选:B。

例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下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乙中最适合甲地区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工程投资最节省

C.机械化耕作更便捷 D.灌溉施肥更方便

【解析】

(1)根据图甲可知,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区别在于水平梯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图中甲处,在10m长度内,陡坡落差5米,坡度较小,且有明显的陡缓之分,故选择C选项

(2)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图,反坡梯田的水会反向流动,能够有效的保水保土,故A项正确;B项,应该为修筑难度较大;C项,梯田整体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适于机械化;D项,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

有需要课件的老师,请打开下面链接,每个都精心设计:

新教材必修一课件:

新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2个地理课件合集

新教材必修二课件: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二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的进程与影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